果真是楓葉之王
東福寺的歷史開始於西元924年由藤原忠平所建立的「法性寺」
而「法性寺」是藤原氏「氏寺」
後來在1236年時
攝政九条道家為了安置五丈高的釋迦牟尼像而開始在此地大舉建設佛堂等建築
後歷經近30年的時間
才完成所有境內所有建築的建設
而寺名則是自奈良東大寺、興福寺各取一字而成
這一天我們是從住宿的旅館步行前往
清晨散步的感覺是很不錯的
只是藉由導航要分辨東南西北的概念
與傳統辨別北方的概念互相在混沌
總之這早晨我被南與北完全打敗了
看到京阪電車東福寺站
我就憑感覺和眼前的指標,人潮判別
不再管他南北之爭了
一路行來
從路旁經過的寺廟中
就可窺伺其紅艷的魅力
若不是在比叡山遇到的旅伴介紹
就"東福寺"這名稱我是沒興趣的
從東福寺的「臥雲橋」進入東福寺
然後映入眼簾的是滿眼的震撼
臥雲橋上是拍攝東福寺的著名賞楓景點「通天紅葉」的定番角度。
而且到這一天也才發現
京都個個賞楓名所
幾乎是都要拜觀費用的
美麗的景緻都是需要收費的
光是看臥雲橋下的洗玉澗水光瀲灩
就知道楓紅盛況
繞過一圈才知東福寺最主要是經由三座木橋
臥雲橋-通天橋-偃月橋
聯絡前後庭院
尤其是通往的木造長廊通天橋沿著洗玉澗河谷
楓林密聚
蔚為壯觀
陽光忽隱忽現
溫度也是乍暖還涼
尤其是只穿襪子在木地板上走還是粉冷的
開山堂庭園佔地百坪
是一座以枯山水搭配松樹的「池泉鑑賞式庭園」
「開山堂庭園」融合了禪宗庭園和武家庭園兩種風格
是江戶中期至今京都著名的代表名園之一
取自於佛教「八相成道」的八相庭
由知名庭園設計師重森三玲所設計的作品在方丈之東、西、南、北各以不同造型的石組、青苔
四座庭園包含八個主題 象徵佛陀一生「八相」
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以抽象的枯山水表達禪宗之空靈而唯美的意境
東福寺成為最具特色的方丈。
方丈左側為南庭
在古樸的恩賜門前,以長石為中心
數顆巨石組交錯排列
分別象徵瀛洲、蓬萊、壺梁、方丈的「四仙島」
島旁圍繞漩渦狀的白細砂紋代表滄海波浪的「八海」
而最右端圓鈍平和的青苔假山(上圖)
則比擬佛陀所悟道的「五山」
方丈右側東庭的「北斗之庭」
以東福寺境內其他建築物所殘留的柱石,依不同高低大小排列成北斗七星石陣
十分輕巧而別出心裁,營造出奧趣的庭園空間
陽光尚未進入
透著一股清冷的味道
北庭「小市松」以切割方式
將正方形青苔原本用於表門的敷石錯綜
組成格子狀的棋盤型綠地
幾分幾何繪畫的視覺效果
精緻而別具特色
在通天橋回望臥雲橋
雲雀忽地拔地四起
鋪天蓋地的紅
楓紅旁難得看見快步疾走的旅人
金黃楓下的光影饗宴
光影嬉戲
樹影對語
這片奼紫嫣紅有誰逃得過ㄋ
和服美女的加持後更顯異國風情
即使有點累
在紅楓面前也是要笑一下滴
好開心
撿到一早上滿滿的楓紅
後來聽說漏掉東福寺外賞楓秘境"光明院"
那就下回囉